尽管俄罗斯一方不愿意承认,但乌克兰军队这轮反攻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乌克兰国防部副部长马利亚尔称乌军已在一些行动中获得胜利。此外,西方国家不断地向乌克兰提供援助,这使得乌克兰军队也有了与俄军进行消耗战的能力。
另一方面,俄罗斯最为担忧的事情已经发生。在欧洲议会的压力下,乌克兰正在加快加入北约的步伐。原本,俄罗斯发起特殊军事行动的一个目标就是要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但结果是,经过一年多的战斗,乌克兰没有半点软化的迹象,局势完全超出了俄罗斯的控制。
(相关资料图)
未来,俄乌冲突将持续相当长时间。最近,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表示,即将召开的北约国防部长会议将重点讨论制定新的区域计划和提升军队战备状态能力,以进一步对俄罗斯进行威慑。从当前的乌克兰局势来看,俄罗斯处于防御状态,整体军事实力仍然比乌克兰强大。然而,这场战争不再是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的单方面角逐。在北约的帮助下,俄罗斯在战场上的主导地位越来越弱,甚至一些军事专家认为俄罗斯可能会失败。
如果俄罗斯战败,欧洲将出现动荡不安,全球局势也将受到影响,中国所面临的威胁也将增加。
虽然俄罗斯战败的可能性被认为非常小,因为作为一个拥有核武器、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的国家,俄罗斯被认为不会接受失败的命运。俄罗斯当前还有多种手段未在乌克兰战场上使用,预计不会轻易示人。然而,美国一直试图挑拨俄乌之间的冲突,并消耗俄罗斯的实力,促使其衰落。甚至普京也表示,北约正在计划与俄罗斯作战。如果北约军事介入乌克兰危机,俄罗斯战败的可能性不容忽视。
为了保持自身的霸权地位不受挑战,美国一直在清除它所认为的威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压制了日本的复兴,并打压了欧盟成立的初衷,即摆脱美国的控制。现在,西方全面制裁的对象是俄罗斯。在美国宣布重返亚太战略后,联合盟友全面制衡中国。
然而,由于俄乌冲突的爆发,美国将重心放在欧洲,我们过去一年的处境并不好。即便美国暂时无法“照顾”中国,但在美国的指示和怂恿下,一些南海周边国家又开始动荡不安,台海局势也变得紧张起来。难以想象,如果俄罗斯战败并被打垮,美国将有空闲之手后,我们将会面临何种逆境风暴。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事情常常会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考虑到这种可能性,并做好应对的准备。
根据俄乌冲突的经验,俄罗斯的出兵实际上是美国设下的陷阱,迫使俄罗斯参与战争以消耗其国力。俄罗斯别无选择,因为北约已经将导弹发射架瞄准在他们的家门口。一旦出兵,西方国家将有理由对俄罗斯实施前所未有的制裁,旨在衰竭俄罗斯。
这样的情况会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呢?实际上,俄罗斯今天所处的处境可能就是我们明天要面对的。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导弹与北约在乌克兰部署导弹有何区别呢?这些年,美国一直在日本和韩国部署大量的先进武器,并在菲律宾重新启用军事基地。同时,美国还向台湾海峡对面提供先进的导弹,这些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军事压力。
更加威胁的是,美国领导的北约继续加强与日本、韩国等国的联系,并试图将这些国家纳入北约的防御范围内。这将使中国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正是因为有俄罗斯的存在,美军虽然在亚太地区有所发展,但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力量来牵制俄罗斯,这才让中国面临的压力减轻了不少。如果俄罗斯战败,可能导致国家四分五裂,普京也有可能失去权力。未来俄罗斯的发展方向不确定,会朝向东方还是西方也是一个未知数,这将直接威胁到中国的后方。
因此,我们应该在军事方面加强实力,确保掌握周边局势的发展并加以控制。一旦发现任何危及国家核心利益的迹象,应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予以打击。解放军应该借助其强大的力量,震慑那些不怀好意的人。
第二个方面是,通过俄乌冲突,我们发现了现代战争的新形式和新情况。具备强大的军事力量是打赢战争的基础。然而,经济水平也是支援战争的限制因素。当俄罗斯进攻乌克兰时,西方国家立即对俄罗斯实施了全面制裁。幸运的是,俄罗斯是一个重要的能源和粮食出口国。这些资源是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支柱,不是美国阻止购买就能挡住俄罗斯销售的。
然而,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是粮食、能源和工业产品的进口大国,最担心的就是受到制裁。由于战争而无法进口所需商品或无人购买我们想要出口的产品,这可能导致内部动荡。一旦俄罗斯失败,美国就会全力对付我们。因此,我们必须提前升级能源产业,并为能源安全做好准备,打通多条国际能源购买渠道。从目前情况来看,我们已经与俄罗斯、中东、非洲、中亚和拉美等地建立了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尽管美国能够结伙结派,但想要独霸全球仍然很难。这一方面能够有效地解决我们的能源进口问题。另一方面,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愈加紧密。只有结交更广泛的国际朋友,我们才能避免孤立。
越来越多的国家支持中国提倡的合作共赢,即使美国想要制裁,也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因为只要与中国做生意的合作伙伴越来越多。最后,龙炎校尉想强调的是求人不如求己,不要寄望于别人,只有自身强大了,才能真正崛起。而中国最不缺的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也意味着市场。因此,建设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市场,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增强内循环能力对于中国的发展至关重要。
标签: